2011年3月19日星期六

古迹不能等



旅游之际,眼中所见、耳中所闻,皆为当地之事、当地之音,环境所使,胸中自然有无数澎湃之旅思。回来之后,习惯让自己情绪沉淀,才略为整理,转为文字。但,从暹粒回来之后,文稿却经历前所未有的久,才写得出来。因为我没想到,被喻为比古希腊、古罗马遗迹还要出色的吴哥遗迹,的确让我大大的吃了一惊。

看到塔普倫寺(TA PROHM)、圣剑寺(PREAH KHAN)、巴雍Bayon)……这许多曾耗费无数人力物力财力,只因统治者的信仰而需人民“纯手工”建筑的庙宇、宫殿遗迹,实在不忍用“废墟”来形容,但放眼所见――除了一些已修复过的老庙――还是残垣断壁多些。无奈,它们已被掩没在丛林中达数百年之久,肆无忌惮地长在它们身旁、继而蔓延到它们身上的老树,如蛇般盘上本是宏伟雄壮的建筑物身上。国家没落了,连树木也欺负那曾辉煌一度的国家领导人建造和使用的庙宇上。历史是怎么一回事?被遗忘在森林里的庙宇,青苔覆盖了古壁。深深的庭院默默忍受不再有人类眷顾的寂寞。

隔数百年,从上个又上个世纪末开始,有人再度踏入这殿堂。是冥冥中的安排,还是老庙难耐寂寞,对世人又发出了呼唤?不过,这些人不再为了崇拜神明而来,有好奇的学者、喧哗的游客,一群又一群,老庙接待了完全不同于先前的访客。那些缠在它们身上的老树,其枝叶遮住耀眼的阳光。当它们被呈现在世人面前,再想有一丝丝的清静,是不可能了。

走入遗迹中,残垣断壁在阳光下显出历史的苍茫,更添另种韵味。石狮子的脸,风化了;石龙的身体,断成一截截;我们只有自己想象它当时的盛况,但那气势,却从废墟中透开来,让人肃穆亦惊叹。

在书本、网上,见到吴哥遗迹群的照片,已感震撼;亲眼见到时,更加感动。现在终于明白为何有人会在伟大的建筑物前不由自主地流下眼泪。吴哥遗迹真的很宏伟也很壮观。它的确是人生中必到的一个地方。快去吧,古迹,不能等呀。


Share/Bookmark

2011年3月5日星期六

作曲家黄楚原的单车之爱



(图:黄楚原提供)

回归自然、环保、低碳、绿色生活……已经成了时下最时尚的生活走向。世界各国许多城市,早就对环保醒觉。在法国,1998922日开始已有人提出“无车日”的建议。它逐渐发展成今天我在城里不开车活动,如今,922 日成了市内无汽车日。这个运动很快便席卷欧洲,接着,越来越多亚洲和南美洲国家的城市也跟着随后推广起来。

大马并非主流的环保国,但全世界的趋势已锐不可挡,人们对环保日渐醒觉,开始响应无车日的概念,自然也想方设法,要如何对环境友善,脚车就是最受环保人士推崇的交通工具之一。以前的人,觉得骑脚车是贫穷、过时;但现在它却成为时尚和有品位的象征,这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认同。君不见,每天出门,都会看到一群或个人的脚踏车骑士,数目愈来愈庞大。

从欧洲留学回来的黄楚原,我国年轻作曲家、马大及新纪元讲师、摄影家,近年来也成了一位脚车发烧友。他向来把音乐当作生活中的主轴,至今共发行了11张原创音乐专辑他主要活跃于剧场、现代舞剧、芭蕾舞剧、短片、电影、多元媒体音乐创作。他的音乐作品曾在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澳洲、日本、香港、台湾、印尼、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等地演出。2008 年他荣获 BOH 艺术奖项提名最具潜能新人奖2009 年初,他创作的短片音乐《每一天每一天》,荣获法国 Clemont-Ferrand 短片大奖。同年,他受邀到香港参与丝绸之路艺术节;2010年则受邀到香港参与创作国际综艺合家欢的《失物待領》以及为香港社区文化大使的《康城记》担任作曲。并且同年也创作了他第一个音乐发表会:《太空世纪Space Age》,在吉隆坡演出。除了音乐之外,摄影是他最大的爱好。这位充满理想的年轻人,通过游学以及受邀演出,他的足迹遍及亚洲、欧洲、美国,最近刚从西藏回来。从这些旅行,他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别人的优点。很自然的,也感受到其它国家对环保的贡献。因此,很早以前他就醒觉到保护环境是每一个人的责任。他说:“尽管不能完全100 低炭,我们也应该尽力做到最理想。”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从自己最擅长的地方下手——开始创作有关环保的乐章。他希望透过他的原创音乐带给人们一种醒觉,提高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不要再对环境的破坏视若无睹。

黄楚原的疑问是:“为什么这么多人选择在冷气房里踏脚车而放弃原本的脚踏车?”他认为在室内做运动,完全不及户外来得有意思。户外的清新空气,绿色大树,周围的美丽风光,对健康肯定有益得多,对心灵还有另一种启发。因此,他虽住在人多车多的吉隆坡,还是毅然决定回归原始的脚踏车,作为每天外出的交通工具。

自从开始踏脚车,他发现开车对周遭的环境是一种非常自私的行为。为了有效率,才发明了汽车;但发展至今,凡在大城市里开车,均要忍受塞车之苦,这岂不是本末倒置了吗?堵在长长的车龙里,几乎每辆车都只有一个人。这样的行动对全球升温影响太大。踏脚车对他而言,不但可尽一份作为地球人的责任,还可以作为每天的运动,并省下汽油钱;踏脚车让他交上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时教他学会放慢生活节奏,从“慢”中寻找自己最放松的方式。居住在吉隆坡这样繁忙的大都市,人人都有太多文明病,面对着充满压力的生活,他藉着骑脚车,更接近大自然,学会更用心去观察环境,感受生活。

他选择折叠式脚车,最大的原因是在城市中方便使用。折叠式脚车便于携带,若要到近距离的地方,可以省却寻找停车位的烦恼。若要去更远的地方,他可配合轻快铁使用。

他的单车经验是:“社会很多人对脚车的印象是危险,踏脚车以后发现并非如此,很多汽车司机仍是很有礼让精神。”他希望更多人加入踏脚车的队伍,藉此提高人们对脚车的关注:“其实每次我拿出折叠脚车,很多人都投以好奇、兴趣的眼光,证明脚车的魅力依然存在。”社会固然逐渐觉醒,可惜,曾有几次他带折叠脚车上轻快铁,在车站竟然被阻止进入。在国外,为了方便民众,除了车站和轻快铁站之外,巴士上和轻快铁上也设立脚车停放处。许多国家亦立法允许折叠式脚车带上轻快铁,以方便民众,也鼓励环保。

黄楚原接下来的计划,是在今年3月初趁着成功申请获得德国的一项进修奖学金,前往德国之际,骑脚车完成一条从英国到德国的路线。由于他将使用折叠式脚车,因此寻找一条适合的路线是这次的挑战中最重要的一环。他参考不少意见以后,选择从吉隆坡先飞到英国伦敦探访朋友,然后从伦敦开始一段单车旅程到德国波恩。他的行程暂定为:
伦敦 ——多佛(Dover——法国敦刻尔克(Dunkerque—— 比利时的中世纪古城根特(Gent——布鲁塞尔——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Maastrichtt——德国波恩,全程大约 600 公里。
平均一天须完成 100 公里左右的脚踏车。他相信这个路程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享受。既可沿途观赏风景,又可近距离感受民俗风情,同时挑战自己的体能。

为了达到他的“雄心壮志”,他每天最主要的活动,便是马不停蹄的锻炼自己。几个月来几乎每天都踏脚车至少 40 公里。他也早将脚车当作自己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无论上班、开会、彩排……同事、朋友们都会看到他和他的折叠式脚车。他在最繁忙的时间穿梭于吉隆坡市区、也尝试在夜间头戴一盏小灯练习看清路面;为了让自己可以适应各种地形,他也到山坡地区锻炼,包括踏脚车上福隆港、自吉隆坡到吉胆岛等等,还有特别到槟城,完成了他计划中环绕槟岛的“壮举”。另外,他面对的挑战还包括抗衡天气、行李带来的重量、基本维修等等。由于三月初欧洲的初春天气尚且偏冷,到时的服装也要特别挑选——既要保暖又要通风吸汗,且不能造成负担。 虽然要克服的困难很多,但他还是耐心地一一找出答案。人生在世,总要做几件让自己晚年时值得回忆的事情,他做到了,你呢?

----- 注:有意获取他的英德脚车之旅最新动态可在面子书上加入“ng chor guan” 的粉丝页面,他将每天更新。


Share/Bookmark

2011年3月1日星期二

东方日报 —— 文學筆談(发表于2011年2月24日)

记者寄来问题,由我笔答。问答于2011年2月24日发表在东方日报。

===================================================================

1.你的文學愛好是如何起步的?有哪一些人,或者哪一些作品,影響了你而踏入文學天地?

家庭环境是影响我踏入文学天地的最大因素。父母从事教育、文学、艺术事业,自小家里作家画家人来人往,书报杂志满地满橱,耳濡目染。我家买书订杂志是习惯,有个时期一个月订阅和赠阅的杂志(包括华英巫文)超过十本,家里较大的花费总是买书,要说我家的书有几千本毫不夸张。生平搬过几次的家,每次最大的头痛总是搬书和之后的分类摆放,可说全家人都为书折腰。

我天生喜欢阅读。小时钟爱世界各地、尤其中国的民间故事/传说;西方的童话故事也都读了很多。中学时期较注重3大类的书,一是西方经典,狄更斯、欧·亨利等等是我喜欢的作家。若不知要看哪些书的朋友,我推荐从经典里找,总有一本会吸引你。另一类是金庸武侠小说和中国古代文学,包括很多明清小说。还有一类是港台文学,比如林良(子敏)、刘静娟、阿浓的文章。小时我常说要林良做爸爸,刘静娟当妈妈。琼瑶小说不怎么影响我,比起爱情,我更喜欢看侠义的、温情的、悬疑的、生活的。再一类是有关艺术的书,美术、音乐都不放过。我的兴趣太杂了。

现在我看得最多是杂文,还有许多的亦舒;金庸古龙照看。董桥、汪曾祺、法国插画家尚·贾克·桑贝、法国漫画家赫内·葛尼西……自从选修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班,我也开始投入阅读赏析的文章。现下选择书本的最大要求是文字简洁,清淡;知识丰富,但又卖弄得恰到好处。做作、雕琢的文字,我比较保持距离。

自己喜欢的作者很多,因此不能说是哪一本/哪个人影响而踏入文学天地。写文章只能说是由许多年的阅读之后,各种知识、影响沉淀之后,想有所表达的一种行为吧。

2.請敘述個人作品誕生的歷程。從靈感產生之初到完整原型,究竟是一氣呵成,還是反復推敲而完成?

比较少一下子就定稿,除非是有神来之笔。

曾有人说过我的想象力天马行空,我写作时也是这样,往往是想的来不及写。但当然都要把它们化为文字,之后再慢慢修改。就好像学画时,老师说过,大胆下笔,小心收拾。苏东坡强调绘画创作要“胸有成竹”,这一点跟文学创作有相似之处。

过去几年来在本地和海外好几份报章杂志上都写过专栏,曾有一个星期要提供4篇专栏文章,这对业余写作人如我来说,是很好的练笔经验。我的专业工作忙碌,写作时间有限,下笔之前在脑海里肯定先要有个影子,才能在不浪费时间的前提下,开始一篇文章的创作。

可能是有文字洁癖,我无法接受过于累赘或堆砌的文字。鲁迅先生曾说“写完之后至少看2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我认为,文章发表之后,就算只有一个读者,也要对他负责,因此,反复推敲以保持字句的简洁,是肯定会做的。

3.從文學藝術到衣食住行,文字創作者應該生活在其中,還是保持觀望距離?你認為兩者之間,處於哪一種位置對創作更有所幫助?

法国诗人韩波(RIMBAUD)说过一句名言:“在富于诗意的梦幻想象中,周围的生活是多么平庸而死寂,真正的生活总是在他方。”米兰·昆德拉甚至以《生活在他方》为书名写了一本关于理想和现实的诸多矛盾和冲突的书。

许多人在日常生活常感烦闷、不顺,美好的想象寄托在他方的生活,想要抛下目前的一切,到另外一个地方去重新开始不同的生活,做个不一样的自己。到底“他方的生活”是否真的就如想象中美好,却是未知数。

有人把这句话理解为,抽离目前(肉体和精神上)到他方去体验另一种与目前不一样的生活。我觉得如果要说是写作时把自己的精神抽离,从较远的地方观看自己的日常生活,也是一种理解,一种写作方式。有时从一个距离来看每天的生活,便有不同的体会。最简单的例子:我喜欢用游客的角度来看/写槟城。用这种有距离的眼光来看日常生活,会发现更多平时不曾发现的细节。

4.不少馬華作家在創作中都會流露著個別地域的在地情懷,這一元素對你的創作有多大的影響?

我喜欢尝试不同的题材,所以有时也会把在地情怀放入文章中。毕竟比较熟悉的感情,写起来也比其他事物得心应手。有时也因为想让文字比较活泼,加入一些地方语言/方言。这些纯粹是个人觉得有趣而使用的,创作要以轻松的心情,太拘谨语气反而生硬。

我认为写作人不能限制自己只写一类文章。不断在同样题材的圈子打滚,深恐钻入牛角尖。

5.請談談你這一輩馬華作家的特色,是否正處於青黃交接的位置?與新生代作家之間又是否存在著相互借鑑與互補的關係?

我们这一辈的写作人,特色应该是“百花齐放”吧。我不认为有青黃交接的现象。处于电脑科技时代(作家/读者)相对比较多机会,对外接触的频率也更多,加上华文教育普及,产生不同领域的作家,有些直接在网上、在外国报章杂志发表文章,本地读者有可能都不熟悉。

6.文學創作比賽對於文學發展能激起多大的作用,又能給讀者帶來什麼意義?你如何評估華人社會在這方面的表現。

文学奖的意义是存在的。我国的华人社团,至少有十多个,每两年在办着各种文学奖,他们的积极和努力非常值得赞赏。

不过,作为作家,还是要有一定的立场。曾听说有写作人只为文学奖而创作,专注写参赛作品;甚至还有为了迎合评审,专门写“得奖作品”,这种把“文学奖当名利场”的现象甚不健康,写作人不应被文学奖牵制。

9.你如何評估文學對人生的影響?在個人素養、生活態度,甚至是事業方面,有文學根底跟沒有文學根底的人,會有一些什麼樣的不同?

对全人类而言,科学相对的比较重要。没有电灯,什么都不能做。文学和艺术属于精神层面,是很主观的,它是人在舒适生活之下产生的一种对人生更加完美的要求。

当然,在一个已经发展健全的文明社会里,文学和艺术有其重要性。它成为用以衡量一个人作为一个个体跟另外一个人的眼界、修养之分别的一把尺。文学根底厚的人,知识相对地广泛,文笔较好,思想较细致、敏锐。这些都是形成一个人气质的一部分。如果一位成功的大商人、一名运筹帷幄的大政治家,说话还能温文儒雅、有书卷气,肯定给人较好的感觉。

从这一层角度来看,文学和人生的关系变得比较互动。人生的丰富性,表现在文学上的很多,从文学上看人生阅历,能增加人生经验。

10.馬華文壇的作家聚會風,給你什麼樣的感覺?你所期待看到的,又是如何的一幅景象?

因为父母亲的关系,我从小就常见到很多国内外作家画家叔叔伯伯阿姨到我家来聚会,甚至借宿。比如:宋子衡、菊凡、温祥英、艾文、方昂、陈政欣、叶蕾、林金城、傅承得、苏清强、冰谷、吴岸、爱薇、林焕彰等,还有已经逝世的游川、游牧、雨川等等,大概每个月一次的聚会,他们通常会痛快地吃喝讲笑,完全不是印象中作家应有的严肃八股之模样。到现在我都还记得哪位作家超会讲故事、哪位爱玩乐器、哪位喜欢喝酒、哪位乒乓球艺特别精湛。有些当时还那么年轻青涩,今日已是马华文坛的重量级作家;有些现在已不在人世了。那段日子非常难忘,我所期待的是大家有缘再聚!


Share/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