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照片 |
海珠屿,槟城人会告诉你:哦,吃海鲜的地方。
猜想这里原本就是渔村,但它目前存在的意义却比一般渔村更大得多,这里是有记载以来,中国人最早来到槟城的登岸点。在乾隆10年,也就是1745年,来自福建永定的马福春乘帆船来到这里,同来的还有结拜兄弟张理和丘兆进,当时马福春只有19岁,排行老三,张理,教书先生,是大哥;丘兆进,打铁匠,是二哥;马福春以烧炭为生。他们来到当时叫槟榔屿的槟岛时,还比英国人莱特船长早40年:他是1786年来到槟榔屿的。三人生前行善积德,所以死后被居民尊称为大伯公。至今,这里仍然有他们的坟墓。
从乔治市市区直驱丹绒道光、丹绒武雅方向,会发现右边建筑物多为新建,左面则多是较为陈旧和富有历史感的马来甘榜、旧组屋、杂货店、老餐室、小食摊。新与旧的交锋,每日上演。经过又大又新的特易购之后,交通灯转右穿过几栋廉价组屋往前直走;旁边又几个马来档口,再往前却来到华人聚居的小村,本头公(本头公是大伯公的别称)村落,颇有寻幽探秘之感。正以为无路,柳暗花明出现一个牌楼,写着“海珠屿大伯公庙”。三位被追奉为大伯公的三兄弟是客家人;牌楼上的英文译音为:Thai Pak Koong Temple Tanjong
Tokong,是客家话。大伯公庙内侧有一栋建筑物,写着惠州、嘉应、大埔、永定、增城五属公所。记载显示,这庙占地面积大约1万2000方尺,堪称是我国最古老的华人庙宇。
《马来亚华侨史》的作者维特巴素(Victor Purcell)博士写道:“一位姓丘的客家铁匠,一位姓张的教书先生及一位姓马的烧炭人,他们都被尊奉为华侨的开辟者。”所以他认为“大伯公是南洋华侨先驱者的象征。”提起大伯公,在我国或可说是南洋一带各国各阶层的华人社会里无人不晓的的神明。大伯公的形象,是一位慈祥的白发老公公,身材适中、或可说有点胖,面带微笑地坐龙椅上,一手拿个金元宝,一手持拐杖,完全就是华人心目中一位有福气的老人家长相。
在槟城,细心感受,会发现大伯公是当地很有地位和威信的神明,全岛有两条以大伯公命名的街道,一是大伯公街、一是本头公巷,都位于乔治市。本头公巷的福德正神庙,也是近年经过修复之后非常受到游客喜爱的景点。
网上照片 |
海珠屿在华人社会之所以重要,还有一个原因,基于大伯公在华人社区的地位崇高,其善信每年农历正月十四日必有请火仪式,以测该年槟城的民生经济之势。这项已举行超过百年的请火仪式,是岛上的盛事,若恰逢其时旅游槟城,必不可错过。
来到海珠屿,一望无际的海就在眼前。平静的海波,如丝绸般滑,辽阔的大海,让人产生想要亲近之感。不远处有椰林,椰叶摇曳,看起来很悠闲。小孩们在海堤跑动玩耍,一派和平盛世。
网上照片 |
颇富古意的庙宇旁,是张理等三位结拜兄弟的坟墓以及一方外禅师之墓,坟墓旁的草坪上有花坛。庙内有一牌匾,写着“福德正神”。到此游览时,天色已渐暗,庙宇虽非簇新,另有一番风味。
庙宇是供奉神明的地方,旁边的建筑看起来是一家民宿;另一旁则是本地人喜欢来吃海鲜的一家餐厅。海鲜餐厅设立在一个老旧的吃风楼(注:独栋别墅)外。现已残旧的别墅门口有个亭子,是传统的中国式四角飞檐。题字注明这是由万金油大王、也是享誉国际的华裔巨商胡文虎和胡文豹兄弟赠送的亭子,叫做“永安亭”;这栋面海的别墅面积不小,又可畅览海景,周围环境幽静,是散心的好地点。不知这座亭子和别墅主人可有关系?那有待考古学者给我们答案。现在立于门外,只能在墙外想像墙内的景色。
好奇,走到庙宇背面。山石陵陵,树影憧憧,海风习习,一男人在树下躺椅睡觉,两只狗懒洋洋地躺在一旁享受海风。不欲扰人清梦,我轻手轻脚地离开了这个平凡中带着传奇的海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