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30日星期日

多么寂静,蝉声渗入岩石


岚山天龙寺

金阁寺
日本,尤其京都/关西一带的许多寺庙,唐式建筑风格在今日仍完美呈现。我喜欢,因为它们的简洁线条、黑白色调。颜色沉稳不喧闹,建筑物宏伟而大气,让人发现原来无需雕栏玉砌也能震撼人心。奈何时间有限,匆忙的参观和旅游,片刻的浮光掠影。其中印象最深,却是日本庭院设计内所包含的池塘和倒影。

来到京都,恰逢“京都花灯路”——也算是个灯节,京都几家寺庙、公园,都在夜晚点上灯后开放,让人看看它们的另外一面。第一站的夜间寺庙,选择清水寺。观赏过灯火产生的朦胧浪漫,来到出口处。发现许多游人围绕一水池,我们也凑个热闹。一走近,便感到深深的震撼。

小水池的水面如丝绸般平滑,水池造景和美丽的倒影相互辉映,灯光,树木,石头,佛像等等,不知道是有心还是无意的设计,让水池里的倒影将周遭的景物如实投影,就好像一张静谧无声的明信片。让游人啧啧称奇的,是倒影的无瑕可击,周围人们的走动或者吹来的风,仿佛也不会让水面产生任何涟漪。乍看之下,倒影里的世界,仿佛活了起来。站在这小池边,我马上相信了“倒影就是另外一个世界的存在”这种说法。

岚山的天龙寺,其庭院乃是由梦窗国师(1351年卒)设计的,被誉为日本一流的精品,至今这座庭院仍是创建该寺当时的样子。从这个庭院,可以看到日本传统文化中对“境界”的追求。附近的山,成了借景,庭院中一个大池塘,周围看似随意,实则饶有心思地种满各种不同种类的花木和植物,庭院深深,让人在心旷神怡之际,仍能感受到“禅”的力量。这个池塘一样有静谧的倒影,并且因为身处禅寺而产生一种神秘的召唤,让人产生要跟它融为一体的欲望。

金阁寺、银阁寺、二条城……在这么多的庭院造景中,无不发现,日本许多庭院设计给我的感觉就是“静”和“禅”字。日本是个爱禅的国度。仿佛任何事情都能放大到跟禅有关。在他们的传统文化之中,禅,无所不在。这也使得日本传统文化相当讲究精神上的情趣、清幽、雅致,并在过去的千百年来,将之发挥得极致。现在我了解了难怪松尾芭蕉会写出“古池や蛙もびてむ水の音”(译:蛙跃古池内,静潴传清响),还有“多么寂静,蝉声渗入岩石”这样的俳句。确实唯有在那种环境下,才能产生如此余音袅袅的句子。


Share/Bookmark

2014年3月27日星期四

超越文字所能表达的失望。



Share/Bookmark

2014年3月6日星期四

裘园惊喜 文字:菲尔/摄影:楚原





来到英国裘园(Kew Garden)这个世界著名的英国皇家植物园,首件要事,是在这读书时期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亲临的,距离大马一万三千公里的地方,寻找那棵小学历史课本读过的橡胶树。

以为裘园仅是普通的植物园,原来错怪了做事认真的英国人。这里栽种来自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植物,是植物学家极度推崇的园子。我们经过寻寻觅觅,在棕榈屋终于看到了那棵在读本中的大马橡胶树的母亲树。当年英国人从巴西取得七万颗橡胶树种籽,撒在裘园,却因气候关系,只有少数几棵茁长成大树,过后英国人将剩余数粒种籽,移植到当年被殖民的大马半岛,结果橡胶树曾经一度成为大马的经济命脉。

眼前的树和普通橡胶树一模一样,但却深具历史意义,看过以后,心满意足,决定到植物园里的中国花园席地野餐。 

说笑间,沿途走着,突然眼前一亮,这一片遍布红花的草原,凉风吹送间,红花随之摇曳,映入眼帘之际,马上让我想起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的《野罂粟花田》。这样一大片不知名的红花草地,让我在这丝毫没有暑意的夏日里,走入了莫奈的图画、走入了朦朦胧胧的意境中。

莫奈的作品一向是我心头所爱。他的代表作《印象·日出》,描绘透过薄雾观看阿佛尔港口的日出。注重光与色效果的莫奈,采用多种色彩描绘朦胧晨雾中依稀可见的光线;并非如传统的写实派画家准确地绘出小船的形体。在1874年4月这幅画作于巴黎第一次展出,获得很大的回响。一位记者讽刺性地报导说:这是“印象主义”。--这就是“印象主义”的由来。

他的《野罂粟花田》由私人捐赠于巴黎奥赛美术馆,附属条件为不可离开奥赛。到巴黎旅行时,我曾见过这幅画的原作。乍看之下,画作里有两对妇人与小童走在红花绿叶之中。其实,画家要表达的是瞬间移动的一对妇人与小童。强调光线的处理的莫奈,善于在作品中捕捉稍纵即逝的景象。

橡胶树实现了我小时候的愿望,又在不经意中获得《野罂粟花田》的惊喜,坐在花园中午餐时,夏日凉风轻轻吹送,一种美好的感觉在心中浮游,快乐其实不难得。

Share/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