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7日星期一

8个月前在京都


从博客来的网站上买了一本书《好日。京都》。作者:林琪香。

林琪香是香港人,放下工作到京都住了一年半。她眼中笔下的京都,处处充满微小的趣味。作为匆匆的过客,我们虽到京都旅游,但肯定不会有时间去仔细端详,我们会发现到八坂神社对面有一家LAWSON,因为经过LAWSON会想要买水买食物。可是有几个游客会注意到这一家LAWSON的灯光颜色不是亮白而是昏黄的。也不可能在赶时间的游览中,发现左京区的麦当劳招牌不是鲜红而是朱红。一个地方的妙处就在细节。唯有注意到细节,才会更加懂得欣赏一个地方的美。奈何,很多时候当游客都是时间有限,无法细细观察。

花见小路

为了参观金阁寺银阁寺清水寺八坂神社二条城伏见稻荷……加上迷路、车程、休息的时间,我们因此放弃了动物园美术馆博物馆还有很多看起来很酷的CAFE和餐厅……旅行本来就是一路在做着取和舍的工作,没什么好怨,遗憾当然是有的。看了樱花,想看枫叶。看了红枫,想看雪景。不过从这些遗憾,学会安于另一种“境界”:既来之,则安之。欣赏眼前所能得到的美景,别在旅行途中念念那些没有缘分看到的景色。

作为热爱旅行的人,贪图那些“没机会看到的”,值得原谅。

也是因为看了这本书,突然我感到自己又找到再去京都的借口。
Share/Bookmark

2014年10月18日星期六

只恨我并非如此潇洒

未去日本之前,安排行程表的时候,最让我兴奋的其中一项是要去奈良旅游。

这个城市在我的想象中,就是长安城和洛阳城的再现。已不能得见真正意义上的长安、洛阳了。那看看以这两都的营造理念和设计特色为标准而建设的奈良也是好的。且不论中日两国的矛盾,一踏入日本,发现这里的许多文化,尤其是文字(汉字)的应用,一直让我疑幻疑真地,有时候仿佛感受到熟悉的中华文化;但有时又感觉只不过是异国/异族。

我粗浅的历史知识:日本临近中国,在中国强盛的时候,他们几乎全盘接受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事实上日本人和中国人看似相似,却有不同的历史、民族性、发展史,尽管深受中华文化影响,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仍有很大的区别。

无论如何,对奈良充满幻想,全是因为那一番“古”意是我心之所系。从网络上、书本里得来的知识,看到奈良那些古色古香,充满禅意的老建筑,又怎么能不全是遐想。

再加上以前断断续续从一些文章中读过的“奈良”,都让我感觉它是一个宁静而致远、古老而精致,春日樱花如画、秋日枫叶如火的地方。它古朴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人很容易就在未曾谋面之前便爱上这个曾作为日本首都只有短短74年(公元710年到784年)的城市。人们把奈良称为日本历史上机能健全和真正意义上的首都,它也为研究古代都城建设提供大量重要史料。这样亦让我产生太多憧憬,一心一意地去挖掘、探索、寻找奈良的故事、旅游景点的传奇、甚至乡间小路的绮丽景色——看看也是好的。因此,我这个居住在热带地区——随时下雨,随时又出太阳的地方——的傻瓜,竟然不曾想过应该留意一下“天气预报”。

就在我的疏忽之下,加上跟同伴的行程安排,结果我选中旅游奈良的黄道吉日,没想到竟然是一个雨天!只能在雨中撑伞,高唱《三声无奈》。

从火车走出来,奈良已经是天阴阴地,而且有细细的毛毛雨迎接我们。赶紧把伞打开。撑伞,心里希望雨快过去。

走在街头,毛毛雨逐渐停了,但我们还没来得及高兴起来,天又下雨了,而且很快地变成面条般的大雨。再度撑伞,不死心,手上还要拿个单反相机——在这种情况下,它仿佛变得比平时更重。

虽然如此,还是得买柿叶寿司,买寿司的时候,还是得拍照。经过什么百年老店,也都要看看,看到什么有趣事物,也都要照像。原本这些都是旅游时的经典动作,可是在这种非常情况下,拍照片就成了困难的事情。歪头耸肩夹着雨伞,还要拿相机,除了重量,对焦时也要特别照顾镜头,不要让它们淋到雨;鞋子、衣服、外套、包包都湿漉漉地,那时真的想要高呼,太阳公公,我来了,你在哪?!

走在老街,途经一些毛笔店,看起来就有“百年老店”的那种FU。但是全身湿,结果没有心情买毛笔,成为奈良一日游的最遗憾。


无论如何,路上经过兴福寺,木质结构的国宝五重塔还是非常吸引目光。就算歪头耸肩还是得给它照像。这种阴雨天,真的是对摄影技术的一个大挑战呀。

走在奈良公园,奈良的鹿是一大看点。这些鹿没有“斑比”这么温和,它们是会攻击人类的动物,还会把一切纸制品“吞噬”掉——我就有朋友的奈良地图被公园里的鹿吃掉了。虽然充满戒心,但是走在绿意盎然的公园里还是非常写意的事情——如果没有下雨的话。还好当我们来到这个公园的时候,雨,又变成了非常幼细的毛毛雨。很多游客来到奈良、京都等地,都喜欢穿和服游走整个古城。在这里看到不少穿着和服和木屐的男生女生,有些人的木屐已经很脏了,白色的袜子,溅上地上的脏雨水,有点褐色的斑点,同伴悄悄跟我说:“本来以为没去租借和服来穿是遗憾,但是看来如果有穿的话,我这么”论尽“,雨天一定很容易跌倒。”(”论尽“:粤语,笨手笨脚,粗心大意的意思)别笑,我又何尝不是。

再继续往前走,本以为可以走到春日大社,可是看到那个天气,临时决定先转去东大寺。雨变得很小很小,几乎没有雨了。把伞收起来,松口气,从奈良公园中间穿过,直走,看地图,应该就是这个方向吧。突然旁边一个洋人,他用小心翼翼又很慢的语气用日语加英语,跟我说:“KONICHIWA。THIS WAY TO TODAI-JI TEMPLE?” 我觉得真有趣,难道我这狼狈相“看起来”还不够狼狈吗?日本女生感觉都很优雅,就算在暴雨天,也不会好像我这样这边湿那边乱的,洋人真的看不出来啊?我只好跟他说:“I THINK SO。 I AM ALSO A TOURIST。I AM ALSO LOOKING FOR THE WAY。” 我们2人相视一笑。继续走。

走着走着,看到一大群四处散步悠悠走的鹿还有尖叫的女生,我们知道东大寺就在左近。这时,雨水又再轻轻地落在头上。“啊,又下雨了耶。”身边一个台湾游客无可奈何的语气,我也心有戚戚焉啊。





再度把伞撑起来,走去东大寺。不知道为何看到东大寺的第一个印象,除了震撼,我第一时间想到的竟是:“这才是我心目中的盛唐!”也许是我的错觉,也许这只不过是我自己塑造的想像之“像”。但这一座线条大方又简洁的木制建筑,完全颠覆我以往认为的雕栏玉砌才是“美”的建筑美学认知。同去的C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她却也完全沉醉在整个东大寺的“美”中。我只听她口中喃喃自语个不停:“怎么这里这么美!太壮观了!你怎么那么厉害!知道奈良有这个地方!我真后悔没在奈良过夜呀!”一连串的感叹号。

忘了是在哪里读到:“若有机会在雨中行走在奈良古城,那是一种福气。”因为这是能够将氛围渲染得更加有古意的天气。回来看照片的时候,我也赞成的。我很有福。但是那一天的狼狈,却增添了我对奈良的遗憾啊,除非我当时能够卸下装备、轻身旅游,只恨我并非如此潇洒。

Share/Bookmark

2014年5月29日星期四

海珠屿

网上照片
海珠屿,槟城人会告诉你:哦,吃海鲜的地方。

猜想这里原本就是渔村,但它目前存在的意义却比一般渔村更大得多,这里是有记载以来,中国人最早来到槟城的登岸点。在乾隆10年,也就是1745年,来自福建永定的马福春乘帆船来到这里,同来的还有结拜兄弟张理和丘兆进,当时马福春只有19岁,排行老三,张理,教书先生,是大哥;丘兆进,打铁匠,是二哥;马福春以烧炭为生。他们来到当时叫槟榔屿的槟岛时,还比英国人莱特船长早40年:他是1786年来到槟榔屿的。三人生前行善积德,所以死后被居民尊称为大伯公。至今,这里仍然有他们的坟墓。

从乔治市市区直驱丹绒道光、丹绒武雅方向,会发现右边建筑物多为新建,左面则多是较为陈旧和富有历史感的马来甘榜、旧组屋、杂货店、老餐室、小食摊。新与旧的交锋,每日上演。经过又大又新的特易购之后,交通灯转右穿过几栋廉价组屋往前直走;旁边又几个马来档口,再往前却来到华人聚居的小村,本头公(本头公是大伯公的别称)村落,颇有寻幽探秘之感。正以为无路,柳暗花明出现一个牌楼,写着“海珠屿大伯公庙”。三位被追奉为大伯公的三兄弟是客家人;牌楼上的英文译音为:Thai Pak Koong Temple Tanjong Tokong,是客家话。大伯公庙内侧有一栋建筑物,写着惠州、嘉应、大埔、永定、增城五属公所。记载显示,这庙占地面积大约12000方尺,堪称是我国最古老的华人庙宇。

《马来亚华侨史》的作者维特巴素(Victor Purcell)博士写道:“一位姓丘的客家铁匠,一位姓张的教书先生及一位姓马的烧炭人,他们都被尊奉为华侨的开辟者。”所以他认为“大伯公是南洋华侨先驱者的象征。”提起大伯公,在我国或可说是南洋一带各国各阶层的华人社会里无人不晓的的神明。大伯公的形象,是一位慈祥的白发老公公,身材适中、或可说有点胖,面带微笑地坐龙椅上,一手拿个金元宝,一手持拐杖,完全就是华人心目中一位有福气的老人家长相。

在槟城,细心感受,会发现大伯公是当地很有地位和威信的神明,全岛有两条以大伯公命名的街道,一是大伯公街、一是本头公巷,都位于乔治市。本头公巷的福德正神庙,也是近年经过修复之后非常受到游客喜爱的景点。

网上照片

海珠屿在华人社会之所以重要,还有一个原因,基于大伯公在华人社区的地位崇高,其善信每年农历正月十四日必有请火仪式,以测该年槟城的民生经济之势。这项已举行超过百年的请火仪式,是岛上的盛事,若恰逢其时旅游槟城,必不可错过。

来到海珠屿,一望无际的海就在眼前。平静的海波,如丝绸般滑,辽阔的大海,让人产生想要亲近之感。不远处有椰林,椰叶摇曳,看起来很悠闲。小孩们在海堤跑动玩耍,一派和平盛世。

网上照片

颇富古意的庙宇旁,是张理等三位结拜兄弟的坟墓以及一方外禅师之墓,坟墓旁的草坪上有花坛。庙内有一牌匾,写着“福德正神”。到此游览时,天色已渐暗,庙宇虽非簇新,另有一番风味。

庙宇是供奉神明的地方,旁边的建筑看起来是一家民宿;另一旁则是本地人喜欢来吃海鲜的一家餐厅。海鲜餐厅设立在一个老旧的吃风楼(注:独栋别墅)外。现已残旧的别墅门口有个亭子,是传统的中国式四角飞檐。题字注明这是由万金油大王、也是享誉国际的华裔巨商胡文虎和胡文豹兄弟赠送的亭子,叫做“永安亭”;这栋面海的别墅面积不小,又可畅览海景,周围环境幽静,是散心的好地点。不知这座亭子和别墅主人可有关系?那有待考古学者给我们答案。现在立于门外,只能在墙外想像墙内的景色。

好奇,走到庙宇背面。山石陵陵,树影憧憧,海风习习,一男人在树下躺椅睡觉,两只狗懒洋洋地躺在一旁享受海风。不欲扰人清梦,我轻手轻脚地离开了这个平凡中带着传奇的海边。

Share/Bookmark

2014年3月30日星期日

多么寂静,蝉声渗入岩石


岚山天龙寺

金阁寺
日本,尤其京都/关西一带的许多寺庙,唐式建筑风格在今日仍完美呈现。我喜欢,因为它们的简洁线条、黑白色调。颜色沉稳不喧闹,建筑物宏伟而大气,让人发现原来无需雕栏玉砌也能震撼人心。奈何时间有限,匆忙的参观和旅游,片刻的浮光掠影。其中印象最深,却是日本庭院设计内所包含的池塘和倒影。

来到京都,恰逢“京都花灯路”——也算是个灯节,京都几家寺庙、公园,都在夜晚点上灯后开放,让人看看它们的另外一面。第一站的夜间寺庙,选择清水寺。观赏过灯火产生的朦胧浪漫,来到出口处。发现许多游人围绕一水池,我们也凑个热闹。一走近,便感到深深的震撼。

小水池的水面如丝绸般平滑,水池造景和美丽的倒影相互辉映,灯光,树木,石头,佛像等等,不知道是有心还是无意的设计,让水池里的倒影将周遭的景物如实投影,就好像一张静谧无声的明信片。让游人啧啧称奇的,是倒影的无瑕可击,周围人们的走动或者吹来的风,仿佛也不会让水面产生任何涟漪。乍看之下,倒影里的世界,仿佛活了起来。站在这小池边,我马上相信了“倒影就是另外一个世界的存在”这种说法。

岚山的天龙寺,其庭院乃是由梦窗国师(1351年卒)设计的,被誉为日本一流的精品,至今这座庭院仍是创建该寺当时的样子。从这个庭院,可以看到日本传统文化中对“境界”的追求。附近的山,成了借景,庭院中一个大池塘,周围看似随意,实则饶有心思地种满各种不同种类的花木和植物,庭院深深,让人在心旷神怡之际,仍能感受到“禅”的力量。这个池塘一样有静谧的倒影,并且因为身处禅寺而产生一种神秘的召唤,让人产生要跟它融为一体的欲望。

金阁寺、银阁寺、二条城……在这么多的庭院造景中,无不发现,日本许多庭院设计给我的感觉就是“静”和“禅”字。日本是个爱禅的国度。仿佛任何事情都能放大到跟禅有关。在他们的传统文化之中,禅,无所不在。这也使得日本传统文化相当讲究精神上的情趣、清幽、雅致,并在过去的千百年来,将之发挥得极致。现在我了解了难怪松尾芭蕉会写出“古池や蛙もびてむ水の音”(译:蛙跃古池内,静潴传清响),还有“多么寂静,蝉声渗入岩石”这样的俳句。确实唯有在那种环境下,才能产生如此余音袅袅的句子。


Share/Bookmark

2014年3月27日星期四

超越文字所能表达的失望。



Share/Bookmark

2014年3月6日星期四

裘园惊喜 文字:菲尔/摄影:楚原





来到英国裘园(Kew Garden)这个世界著名的英国皇家植物园,首件要事,是在这读书时期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亲临的,距离大马一万三千公里的地方,寻找那棵小学历史课本读过的橡胶树。

以为裘园仅是普通的植物园,原来错怪了做事认真的英国人。这里栽种来自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植物,是植物学家极度推崇的园子。我们经过寻寻觅觅,在棕榈屋终于看到了那棵在读本中的大马橡胶树的母亲树。当年英国人从巴西取得七万颗橡胶树种籽,撒在裘园,却因气候关系,只有少数几棵茁长成大树,过后英国人将剩余数粒种籽,移植到当年被殖民的大马半岛,结果橡胶树曾经一度成为大马的经济命脉。

眼前的树和普通橡胶树一模一样,但却深具历史意义,看过以后,心满意足,决定到植物园里的中国花园席地野餐。 

说笑间,沿途走着,突然眼前一亮,这一片遍布红花的草原,凉风吹送间,红花随之摇曳,映入眼帘之际,马上让我想起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的《野罂粟花田》。这样一大片不知名的红花草地,让我在这丝毫没有暑意的夏日里,走入了莫奈的图画、走入了朦朦胧胧的意境中。

莫奈的作品一向是我心头所爱。他的代表作《印象·日出》,描绘透过薄雾观看阿佛尔港口的日出。注重光与色效果的莫奈,采用多种色彩描绘朦胧晨雾中依稀可见的光线;并非如传统的写实派画家准确地绘出小船的形体。在1874年4月这幅画作于巴黎第一次展出,获得很大的回响。一位记者讽刺性地报导说:这是“印象主义”。--这就是“印象主义”的由来。

他的《野罂粟花田》由私人捐赠于巴黎奥赛美术馆,附属条件为不可离开奥赛。到巴黎旅行时,我曾见过这幅画的原作。乍看之下,画作里有两对妇人与小童走在红花绿叶之中。其实,画家要表达的是瞬间移动的一对妇人与小童。强调光线的处理的莫奈,善于在作品中捕捉稍纵即逝的景象。

橡胶树实现了我小时候的愿望,又在不经意中获得《野罂粟花田》的惊喜,坐在花园中午餐时,夏日凉风轻轻吹送,一种美好的感觉在心中浮游,快乐其实不难得。

Share/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