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和商业,两者的关系很微妙。它们似乎无法挂钩,不过,波普艺术里最耀眼的艺术家,安迪·沃荷(Andy Warhol)却说:“赚钱是艺术,工作也是艺术;商业则是最棒的艺术。”他曾用独特的方式来表达当时受到工业化影响而大量生产的“艺术品”,他的时代,是“复制品也可是艺术品”时代的开始。
艺术品商业化,可说是个全球化的课题。究竟是社会的发展达到对艺术迫切的需求,还是艺术品的发展已大大提高人们的审美眼光和欲望?无论社会有多功利化,艺术在人们心里,毕竟还占有崇高的地位。所以,夹在艺术和商业之间彷徨的,仿佛不止艺术家,投资艺术品的企业家、艺评家、甚至关心艺术的广大群众,都曾在艺术品于天价下售出的情形之下,感到霎那迷茫。
林辉华认为:“把平凡的、已知的事物,加入艺术家的概念,让它成为艺术家的艺术语言,这是创作。”这么说来,创作是无价的,因为那是艺术家独特的思想成品。因此,商业和艺术,看起来根本就是两回事;无法逃避的现实是,它们事实上息息相关——在商业社会,每件东西都有一个价值,艺术创作似乎也无法躲过这种现象。
在马来西亚,也许收藏和投资艺术品还不是我国富豪们的首选;但事实上,在很多国家,超级富豪们早就发现,当今世上,最佳投资项目是艺术品。林辉华解释说,艺术品是种最适合投资的“动产”——无论带到哪个国家,它的价值不会动摇。他们收藏艺术品,一方面当作投资;另一方面,还能增加文化修养,提高身份。大富豪若摇身一变,成为艺术品收藏家,不但自己地位提升,艺术品的价钱也肯定不断提高,这连带地帮了艺术一个大忙。
不过,他继而说道:“这种现象不会影响我的创作。为了好卖,才创作人家喜欢的,那是一种责任的放弃。”林辉华认为,作为艺术家要有艺术自律,也要清楚艺术家的责任和影响力。当然,创作大买家所喜欢的艺术品来迎合市场需求,这种现象会一直存在,因为多数艺术家都会经历这种过程,“艺术家也要吃饭啊。”林辉华说:“做艺术一定要吃苦,这是一种单纯的看法,但那不是一个必然。”艺术家为了生存,不能拒绝商业;但是,生存以外,真正的艺术家还要懂得提高自身的“文化生活”。
至于炒作艺术品价格的现象,林辉华认为,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但不能说市场上所有高价卖出的作品都是靠炒作而来。首先,艺术家的创作并非那么容易,那么机械化。林辉华说:“很多画家都在画,但不是每个画家都卖得好。我们看到的,卖得高价的只是一小部分;还有很多艺术家,仍在苦苦耕耘。所以国际炒作艺术品的课题,只能说是艺术圈的一小部分现象,不能代表全体。”其次,每个国家的人,文化深度不同,看法也不一样,要炒作艺术品,也要有那种文化层次。
商业艺术品,是一种没有思想深度的手工艺品;艺术家苦思经营下的创作却有深度、有艺术责任。林辉华认为,一个艺术家的艺术品是否变得商业化,那要看该艺术家的追寻是什么。我们可以不喜欢这种现象,但却不能阻止它的发生。艺术家和关心艺术的人们所能做的,大概就是在商业和艺术之间,尽量找到一个平衡点吧,虽然这在功利挂帅的社会,显得特别的难,但那也是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寻求突破之际所面对的另外一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