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5日星期一

第二部分: 与林辉华谈艺术和商业之间的彷徨

艺术和商业,两者的关系很微妙。它们似乎无法挂钩,不过,波普艺术里最耀眼的艺术家,安迪·沃荷(Andy Warhol)却说:“赚钱是艺术,工作也是艺术;商业则是最棒的艺术。”他曾用独特的方式来表达当时受到工业化影响而大量生产的“艺术品”,他的时代,是“复制品也可是艺术品”时代的开始。

艺术品商业化,可说是个全球化的课题。究竟是社会的发展达到对艺术迫切的需求,还是艺术品的发展已大大提高人们的审美眼光和欲望?无论社会有多功利化,艺术在人们心里,毕竟还占有崇高的地位。所以,夹在艺术和商业之间彷徨的,仿佛不止艺术家,投资艺术品的企业家、艺评家、甚至关心艺术的广大群众,都曾在艺术品于天价下售出的情形之下,感到霎那迷茫。

林辉华认为:“把平凡的、已知的事物,加入艺术家的概念,让它成为艺术家的艺术语言,这是创作。”这么说来,创作是无价的,因为那是艺术家独特的思想成品。因此,商业和艺术,看起来根本就是两回事;无法逃避的现实是,它们事实上息息相关——在商业社会,每件东西都有一个价值,艺术创作似乎也无法躲过这种现象。

在马来西亚,也许收藏和投资艺术品还不是我国富豪们的首选;但事实上,在很多国家,超级富豪们早就发现,当今世上,最佳投资项目是艺术品。林辉华解释说,艺术品是种最适合投资的“动产”——无论带到哪个国家,它的价值不会动摇。他们收藏艺术品,一方面当作投资;另一方面,还能增加文化修养,提高身份。大富豪若摇身一变,成为艺术品收藏家,不但自己地位提升,艺术品的价钱也肯定不断提高,这连带地帮了艺术一个大忙。

不过,他继而说道:“这种现象不会影响我的创作。为了好卖,才创作人家喜欢的,那是一种责任的放弃。”林辉华认为,作为艺术家要有艺术自律,也要清楚艺术家的责任和影响力。当然,创作大买家所喜欢的艺术品来迎合市场需求,这种现象会一直存在,因为多数艺术家都会经历这种过程,“艺术家也要吃饭啊。”林辉华说:“做艺术一定要吃苦,这是一种单纯的看法,但那不是一个必然。”艺术家为了生存,不能拒绝商业;但是,生存以外,真正的艺术家还要懂得提高自身的“文化生活”。

至于炒作艺术品价格的现象,林辉华认为,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但不能说市场上所有高价卖出的作品都是靠炒作而来。首先,艺术家的创作并非那么容易,那么机械化。林辉华说:“很多画家都在画,但不是每个画家都卖得好。我们看到的,卖得高价的只是一小部分;还有很多艺术家,仍在苦苦耕耘。所以国际炒作艺术品的课题,只能说是艺术的一小部分现象,不能代表全体。”其次,每个国家的人,文化深度不同,看法也不一样,要炒作艺术品,也要有那种文化层次

商业艺术品,是一种没有思想深度的手工艺品;艺术家苦思经营下的创作却有深度、有艺术责任。林辉华认为,一个艺术家的艺术品是否变得商业化,那要看该艺术家的追寻是什么。我们可以不喜欢这种现象,但却不能阻止它的发生。艺术家和关心艺术的人们所能做的,大概就是在商业和艺术之间,尽量找到一个平衡点吧,虽然这在功利挂帅的社会,显得特别的难,但那也是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寻求突破之际所面对的另外一个挑战。


Share/Bookmark

2011年4月20日星期三

第一部分: 寻找传承和永续的艺术语言—— 艺术家林辉华(H.H.LIM)



在宽阔的展厅里,当观众们看到许多吊扇在转动,摆放在吊扇旁的钢琴、车子等物,犹如被吊扇切割过一般,如此直接的手法可有在你心中留下烙印?当欣赏着艺术家所绘的许多人在演示着手语符号,你可有感到一股静谧的喧哗?2010年3月14日至4月11日,北京798的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由唐人画廊赞助,共耗资8万欧元,为出生于马来西亚槟城、现旅居意大利罗马的艺术家林辉华 H.H. LIM主办的大型个展——《Gone with the Wind随风而逝》,便是以此表达他对现代人崇尚消费主义以致对日常周遭事物造成异化本质的感受和批判。

自从法国的塞尚、杜尚等“艺术革命家”揭开序幕以来,艺术创作形态可说变得更加多姿多彩。概念艺术就是源自大胆实践具体艺术的行为而产生的一种表达方式。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开始流行于欧美各国,也蔓延至亚洲地区。其中,创新、表现、思想形态等,都是概念艺术的主要成因。

一般群众在面对概念艺术、装置艺术作品时,往往产生问号。询及艺术是否需要解释?尤其是一般人觉得难明其义、深奥难懂的概念艺术。林辉华认为,通过概念艺术来表达艺术家的思想,不需多加解释,应让看的人自己从中领悟。为何从艺术界里的众多媒介,选择概念艺术来表达自己?“这是我的其中一种艺术语言。”林辉华说。


寻找一个艺术语言,是林辉华一直挂在嘴边的事。今日,他用手语当作艺术语言。“假设世界上的人都用手语沟通,那就不会有语言障碍、不会因语气不同或语言不通发生误会、每个人都可以跟对方沟通。”

林辉华一再强调,做艺术家,重要的是“真诚”。谈话间,他用了“传真”二字,意为:把“真”传下去。他表示:“我做我自己喜欢的东西,不是因为人家喜欢而去做。”这是一个艺术家和艺匠的分别。虽然两者都是做手头功夫,但艺术家的“真”,在于寻找“自己的语言”,而不是为了媚俗,去创作别人要求的作品。

也因为如此,他的题材、素材,往往是周遭环境的事物。吴冠中先生曾说过,艺术家必须到生活里去,脱离了生活,便失去写生和反映现实的功能。林辉华认为,艺术题材,对他来说,是一种自然存在的思想。他作品的主题,会随时间而改变,由整个大环境影响造成。因此生活与艺术,实是息息相关。

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其分别在每个人的思想和经验。林辉华说:“生活不能没有艺术。艺术是很奇怪的东西,如果懂得欣赏艺术,做个有文化的人,人生将会更完美、更丰富。”有文化艺术的人,更懂得欣赏生活诸事;有文化艺术的国家,更显得有深度;这已是不可忽略的事实。

跟林辉华聊天,不难发现他对艺术的深度思考,以及他将艺术当作一件永续经营之事业的使命感。他也想把这样的看法,传给下一代。他说:“人会死,思想不可以死。艺术的接力,非常重要。我做一代的接棒人,要尽量把这一棒,交给下一代。”他愿当个文化接棒人,也要当个文化交棒人,将自己的80年经验,传给下一代的艺术家;他们若也能延续80年,再传给下一代,以此类推,艺术就会生生不息,永不停止;艺术也才会更加成熟、更纷繁多彩、更有深度。访问期间,他常说一句话:“要谈艺术,我们要无国界的谈,大方向的谈。”侃侃而谈之间,他隐隐带着一种使命感。一股艺术使命,推动他永续经营的思想。这种“传承、永续”的思想,无论用之于何种领域,都是了不起的理念。

简介:林辉华/H.H. LIM,1954年生于马来西亚,毕业于意大利国立罗马艺术学院。现为旅居罗马的艺术家。他曾在罗马和许多国际重要的美术馆举办过个展。其作品以观念艺术为主,包括绘画、装置、影像和行为表演等形式。

更多资料:http://www.itpark.com.tw/artist/bio/219/136


Share/Bookmark

2011年4月3日星期日

开心的年轻艺术家——陈毓康



跟法国名画家莫奈齐名的俄国写实主义绘画大师列宾说过:“在绘画上……我所执着追求的是事物的本质和对象的本来面貌。”列宾是写实派画家,其强项为肖像画;他每件作品都具有独特的构图和色调,充满生命力,是年轻画家陈毓康最喜欢的艺术家,列宾的这句话,正是陈毓康的创作追求。

对于创作人物肖像的天分,陈毓康很年轻就崭露头角。提到画人物,他说:“对我来说,画人物并不难。”真让人羡慕!捕捉人物的神情神韵,是肖像画的灵魂。因此人物往往被公认为最难画的题材。东晋时代的画圣顾恺之,以擅画人物出名。在他的《魏晋胜流画赞》中就提过:“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

毕业后到社会工作的这几年,陈毓康发现“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几种面目;比如,有些人是凶老板,在家是好爸爸,在外却有情妇。”来自槟州大山脚这市镇,现居吉隆坡,他的思想比城市人单纯。这种现象令他感触良多,兴起想要用人物画来表达的欲望。《潮剧戏子》就是此时产生的作品。这幅画作在他的作品群中较少见,过去画的人像很纯粹,没有深刻的思想性。这幅画则“看起来是同一人的影子反照在左右一大一小两面镜子里;但若仔细观察,出现在镜子里的是三个不一样的人,表示人生有多种面貌。”

小学三年级开始接触绘画,从小就是各项绘画比赛的常胜将军,陈毓康并不因此而停顿、流连在评判员和观众喜欢的题材。访谈之间,他取出很多手稿,当中除了素描,更多的是年轻画家的创作灵感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之札记。不愿将自己局限在画人物肖像和风景街景之间,尤其这两年来,他开始自我分析。最想突破的是,之前的绘画大部分都画“形”,那么“形”的本质是什么?


大约一年前,他在做园艺时看到黄泥溶在水里,从这普通的现象,他看到了自己绘画生命中的新天地,打破了自己的创作瓶颈。他想到:“这不就是水彩吗!”原来自己一直被物质掌握了思想,没有想过何谓“本质”。既然一切艺术始于最基本,那就是生命的来源。于是他决定把形式的本质和“生命力”以绘画的方式来表达。

他选择花草为目标,出现了“美人蕉系列”。《夜光嘉年华》是这系列的作品之一。然而看到这系列作品的每个人,都很清楚“这是花、叶子。”没多久,对于这半抽象半写实的创作他又感不足。

他企图让画作抛离形体,去除本质,表达生命的概念。因此他的美人蕉系列的衍生令他开始描绘美人蕉的根部和枝干的内部。《新世界》就是其中一幅试验作品。

有些人花了许多时间画画,往往却迷失在自己的作品里。“若不反省,只会埋没自己的才华。”陈毓康不想成为这些画家的一分子,他对自己有要求,尽量尝试新手法。当然,从具象到半具象到非具象(抽象),他不会停顿在这里。自认是一个开心的艺术家,因为“有机会接触并懂得艺术,是我们的福分。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个机会,所以我很珍惜。”


Share/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