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0日星期三

第一部分: 寻找传承和永续的艺术语言—— 艺术家林辉华(H.H.LIM)



在宽阔的展厅里,当观众们看到许多吊扇在转动,摆放在吊扇旁的钢琴、车子等物,犹如被吊扇切割过一般,如此直接的手法可有在你心中留下烙印?当欣赏着艺术家所绘的许多人在演示着手语符号,你可有感到一股静谧的喧哗?2010年3月14日至4月11日,北京798的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由唐人画廊赞助,共耗资8万欧元,为出生于马来西亚槟城、现旅居意大利罗马的艺术家林辉华 H.H. LIM主办的大型个展——《Gone with the Wind随风而逝》,便是以此表达他对现代人崇尚消费主义以致对日常周遭事物造成异化本质的感受和批判。

自从法国的塞尚、杜尚等“艺术革命家”揭开序幕以来,艺术创作形态可说变得更加多姿多彩。概念艺术就是源自大胆实践具体艺术的行为而产生的一种表达方式。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开始流行于欧美各国,也蔓延至亚洲地区。其中,创新、表现、思想形态等,都是概念艺术的主要成因。

一般群众在面对概念艺术、装置艺术作品时,往往产生问号。询及艺术是否需要解释?尤其是一般人觉得难明其义、深奥难懂的概念艺术。林辉华认为,通过概念艺术来表达艺术家的思想,不需多加解释,应让看的人自己从中领悟。为何从艺术界里的众多媒介,选择概念艺术来表达自己?“这是我的其中一种艺术语言。”林辉华说。


寻找一个艺术语言,是林辉华一直挂在嘴边的事。今日,他用手语当作艺术语言。“假设世界上的人都用手语沟通,那就不会有语言障碍、不会因语气不同或语言不通发生误会、每个人都可以跟对方沟通。”

林辉华一再强调,做艺术家,重要的是“真诚”。谈话间,他用了“传真”二字,意为:把“真”传下去。他表示:“我做我自己喜欢的东西,不是因为人家喜欢而去做。”这是一个艺术家和艺匠的分别。虽然两者都是做手头功夫,但艺术家的“真”,在于寻找“自己的语言”,而不是为了媚俗,去创作别人要求的作品。

也因为如此,他的题材、素材,往往是周遭环境的事物。吴冠中先生曾说过,艺术家必须到生活里去,脱离了生活,便失去写生和反映现实的功能。林辉华认为,艺术题材,对他来说,是一种自然存在的思想。他作品的主题,会随时间而改变,由整个大环境影响造成。因此生活与艺术,实是息息相关。

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其分别在每个人的思想和经验。林辉华说:“生活不能没有艺术。艺术是很奇怪的东西,如果懂得欣赏艺术,做个有文化的人,人生将会更完美、更丰富。”有文化艺术的人,更懂得欣赏生活诸事;有文化艺术的国家,更显得有深度;这已是不可忽略的事实。

跟林辉华聊天,不难发现他对艺术的深度思考,以及他将艺术当作一件永续经营之事业的使命感。他也想把这样的看法,传给下一代。他说:“人会死,思想不可以死。艺术的接力,非常重要。我做一代的接棒人,要尽量把这一棒,交给下一代。”他愿当个文化接棒人,也要当个文化交棒人,将自己的80年经验,传给下一代的艺术家;他们若也能延续80年,再传给下一代,以此类推,艺术就会生生不息,永不停止;艺术也才会更加成熟、更纷繁多彩、更有深度。访问期间,他常说一句话:“要谈艺术,我们要无国界的谈,大方向的谈。”侃侃而谈之间,他隐隐带着一种使命感。一股艺术使命,推动他永续经营的思想。这种“传承、永续”的思想,无论用之于何种领域,都是了不起的理念。

简介:林辉华/H.H. LIM,1954年生于马来西亚,毕业于意大利国立罗马艺术学院。现为旅居罗马的艺术家。他曾在罗马和许多国际重要的美术馆举办过个展。其作品以观念艺术为主,包括绘画、装置、影像和行为表演等形式。

更多资料:http://www.itpark.com.tw/artist/bio/219/136


Share/Bookmark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