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日星期四
误解和真相?
人家说(天知道“人家”到底是谁),当律师的,什么光怪陆离的事情,都会给我们遇到。也许我们的职业天生有这种特权,客户来到眼前,会好像被魔法师施了法一样,或被武功高强的功夫点到什么穴,通常一开腔就滔滔不绝地诉说他们的许多私事。当然,听过了,沉淀了,我们的职责是想方设法去帮助他们解决一些人生中的困扰。
同事L曾接到一个案子,一位熟客户C小姐,把她同父异母的妹妹介绍给同事L,说是妹妹要跟男友做份分手协议书,要求很简单,牵涉若干款项,以及一些听起来相当合理的条件,看来,应该不比邦咯条约难起草,所以就答应了。C小姐也很直接地说,我的妹妹本是男生,她是个变性人。
到了那一天,我们见到的,是个漂亮可人,身材高挑苗条,长发飘飘的美女。若不说,真是没人知道她的真实身份。坐在我们的办公室里,除了声线比较低沉,其一举手一投足,都非常女性化。原来,这位D小姐和台籍男友分手,理由是台籍男友在台湾早有结发妻子,但却假扮单身男子追求D小姐。他们在槟城谈了几年恋爱,男友被公司派回台服务,D小姐要求跟从,才揭开真相。D小姐不甘心,向他索取分手费,最终两人决定签署分手协议书。
待得协议书起草完毕,她把男朋友带来签名,我打了个照面,原来是个瘦小的中年男人,跟台湾偶像剧里看到的多金高帅男一点也不同。无论他身份是什么,现在却犯了全世界男人都会犯下的错,唯有用金钱解决。两人原本还冷静地说话,谁知突然间,女方不耐烦地发脾气说:我要你还我上次在酒店开房的钱!(开房还是女生付账?)男人则说:你这怪人,把“那些”还我!女:在这里(出示一包类似衣物的东西),但你得先付钱。男人二话不说,伸手去抢。说时迟,那时快,一连串的衣物不小心掉出来,我们定神一看,老天,原来是男女超性感内衣裤。我们膛目结舌地看着这一幕,说不出话来。同事L忍不住,硬着头皮当上中间人:你们两人就和平分手吧,这样像话么?
此时,D小姐说,她最伤心的是,由于此事闹通天,结果她失去现有的工作,而且努力好久还是遍找不到工作,成了双失青年。
从她身上的故事,我们突然醒悟,虽然很多社会人士对变性人有误解,说穿了,他们不也跟我们一样,就是人一个。我也有过变性人的同学,也有过如D小姐一样的客户,可以理解的是,他们的生存境遇和社会压力,我们无法真正感同身受。在大马,这个问题于法于情,都尚未那么开放,但至少我们也要做到关注他们的生存,以及减少炒作。无论如何,他们也是社会的一分子,不偷不抢,有自己的工作,为什么社会普遍上总要用另外一种眼光来看待他们呢。
大马法律史上,曾有数次轰动全国的案例,比如今年年初,太平有位变性人寻求高庭发出庭令,指示国民登记局把大马卡上的男性改为女性。他在工作和生活上,面对很多细节问题,给他带来不便,但申请遭驳回。新闻说,法官在下判时表示,他也感到遗憾,“但目前暂时没有条例赋权法官处理相关问题。法官认为这关系到立法与政策,需通过国会立法来解决。”他的律师则表示,在2005年,有2宗类似的案件交由高庭裁决,一项华裔由“女变男”的申请被驳回;一宗由“男变女”的申请则被批准。由于有不同的判例,其他高庭可以选择跟从其一,所以,法官可以根据其诠释,对其当事人的申请作出判决。
类似的案件并非第一次发生,他们普遍上被禁止从事一些工作,也有婚姻的问题(将被归类为同性恋,而这在大马是犯法的)。法律是公正的,那么面对这些天生生理上与普遍两性不同的社会人士,法律是否应正视此问题,再做些什么,来帮助他们呢?
2011年10月23日星期日
巴黎的魅力
法国大画家米勒,年轻时从乡下到巴黎学画,同学老师都瞧不起他;
巴黎之旅很难忘,最大的理由是因为当时还是穷学生,
巴黎的魅力
2011年10月21日星期五
走入放大的大富翁地图
掷了骰子,决定了点数,就可从荔枝角道漫步到弥敦道,轻轻松松,但,那是《大富翁》游戏的世界。当我们真正走在香港街道,平均每天走足8-9个小时,那时想说,有个竹蜻蜓也不错,可以飞。
像小叮当那样飞行在半空,对我来说,又不算是最好的香港旅游方式。因为以公交和步行游香港则更能贴近在地生活。香港是世界著名的法治社会,步行其中,给人一种强烈的安全感。其公共交通,便捷有效率。香港友人告知,地铁入闸后,严禁食水;巴士行驶中严禁与司机说话。发现港人基本上对这一切都遵守,给人社会风气良好、有秩序和城市素质较高的感觉。
对香港,熟悉又陌生。到香港观光,对我来说是一个仪式性的旅程。小时不知自己最爱玩的棋牌游戏之一《大富翁》,原来中文版是以香港地名为游戏中的地图名字。当年玩得多,潜移默化,这些地方名字,好像已植入脑袋,一见到马上就有印象。加上看的香港连续剧、电影、小说、散文,最爱几位流行作家的作品,偏偏都来自香港,亦舒、金庸、阿浓……,香港的文化,离我虽不近,亦不远矣。
抵港时,天气相当热,跟大马没什么分别。尚未进入状况,急冲冲地挤上巴士,这巴士可到小西湾对吗?我们一副村姑的模样,司机大哥并没有好像YOUTUBE里的“你有压力,我有压力”那么夸张地回答,他很沉默地点头示意。巴士上人数不少,但却静静地。进入市区,路上却不繁忙,倒让我惊讶。想象中,香港是个不夜城。但才晚上11点,路过的街道都已静悄悄了。
第二天,看到地铁上的地图,突然不知从哪里来的归属感,想要拥抱香港!一股莫名其妙的亲切感油然而生,我跟同行的妹妹说:“哎,我终于踏上香港了耶!我太开心了,想大叫!”她没好气地说:“你神经病。”接下去几天,妹妹和香港友人每天都会问我:“你还好吧?怎么那么兴奋?”虽然从未“见面”,却有久别重逢的感觉,我每天都会为路旁所见的熟悉路名而雀跃,友人笑骂我:“你跟香港是隔世情人吗?”但我要如何解释,感觉本来就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
虽然,单就“吃喝”和“购物”这两大项目,一个人就可以在香港无穷无尽地沉沦。可在哪些之余,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香港人待客之道。随着时代运转,港人也调适了姿态,不再听到高傲无理的反应,反之,轻声细气的“请”、“谢谢”不离口,这一点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太平山的美景;大屿山看心经简林;终于跳上叮叮(电车)的满足,搭天星小轮时体验到亦舒笔下的香港之魅力和浪漫,我发现自己爱上了这个中西文化交融得如此之妙的城市。
走在皇后大道中、德辅道、红勘车站、弥敦道……,我为自己解答了这么多年来的谜团:“原来这就是香港!”
我终于踏上这放大了的大富翁地图。
走入放大的大富翁地图
2011年6月14日星期二
味蕾的记忆
带父母到槟城市区的伊甸(EDEN)西餐厅怀旧一番,那是一间始于1960年代的西餐厅,至今已40多年,是父母亲两人年轻的记忆中美好的一页。他们两人惊叹于这家餐厅几十年不变的装潢,凭着这一点,自然也唤醒他们味蕾的记忆。妈妈拿着圆面包,慨叹:“上一次来,竟然是结婚前一天,老同学们带我来这里庆祝!”那可是30多年前的事情啦。
我自己对西餐厅最早的记忆,是小时候跟随当时还正值双十年华的阿姨们,到槟城各个西餐厅吃套餐(Set lunch)那老好日子。
那时阿姨们还年轻,难得获得外公的同意,把我带出门玩耍、吃“好料”,当然是选择彼时最时髦的场所――西餐厅。就在耳濡目染之下,套餐(set lunch)这个英文字眼,我在还不会正确发音时,就开始懂得有这回事。学着阿姨们的口音,自己捉到的音节是:“set 烂”,每到西餐厅就说我要吃“set 烂”。现在回想,笑脱大牙。
套餐,对小时的我来说,就是种可让我从汤或沙拉开始,一直吃到有甜品方止的大餐。一整套的全餐,吃了一样,撤去,再来一样,每个盘子放下来,都有一个惊喜,对一个小孩来说,又兴奋、又新奇。尤其甜品,更是往往让我充满期盼。
说到甜品,在我大约4、5岁的时候,槟城最高的建筑物还是光大。所以很多西餐厅的雪糕名单上都会有“光大”圣代。三姨到今天还津津乐道的是,她第一次带我去吃西餐套餐,把附带的甜品加钱换大雪糕,我获得一个对当时的我来说又大又高的“光大”。我得意洋洋地站起来(不够高)把整个“光大”吃完以后,手一挥,竟然还把空空如也的雪糕杯子弄倒在地上!“铛”的一声,让她尴尬不已。
其实套餐是让厨师们减轻工作的方式,看起来多样化的选择,来自数量不算多的餐点,全靠餐厅负责人的聪明变化,才让顾客们有A餐、B餐;5选3、6选4之类眼花缭乱的选择。女朋友们吃套餐时,爱说:“每次吃了面包、汤和沙拉,就饱了。”男友人们向我坦白:“吃一块肉,加上一大堆吃不饱的小碗、小碟,还是吃广东式大炒值得。不过女朋友喜欢,没办法啦。”
吃套餐,最期待的是什么?咖啡、甜品,各有所好。也有人只要有那块鸡扒、牛扒,就心满意足。有人说,西餐吃的是刀叉,叮叮当当,架式好看,味道,则远不如煎、炒、爆、熘、炸、烹、贴、烧、焖、煨、焗、烩、炖、熬、煮、蒸的中餐。各人口味不同,谁也不让谁。
大多数的西餐厅注重装潢,明亮大方、浪漫昏暗,美丽的图画、特制的灯罩、讲究的台面装饰;轻音乐、适中的冷气……转念一想,究竟喜欢的是那个舒服环境,还是那个套餐?也许还得加上怀旧情怀吧?我也糊涂了。
(http://www.edenzil.com/fb_res_hutton.php)
味蕾的记忆
2011年6月5日星期日
功夫熊猫2
带着很期盼的心情去看这部电影,心里其实很喜欢这只胖胖可爱的熊猫,阿宝。
电影一开头就用中国剪纸交待故事起源,然后马上进入非常紧凑的剧情,可说一气呵成,没有喘气的机会。
我喜欢悍娇虎 Tigress(安吉丽娜·朱莉 Angelina Jolie 配音)的角色,外表冷酷,内心炽热,功夫高强,而且跟阿宝的友情可说是达到至交的境界。
全片的动作场面非常热闹紧凑,加上卡通电影必有的通篇抽科打诨,让电影院里的大人小孩不断哈哈大笑。最可取的则是镜头视角灵活、多变,中国化的背景非常细致,中国元素运用得当,可见的确下了不少功夫,这自然给观众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个人觉得很搞笑的一幕,是熊猫阿宝听过羊仙姑 Soothsayer(杨紫琼 Michelle Yeoh 配音)的一番话之后重新振作,戴了帽子站在屋顶上向坏人沈王爷 Lord Shen(加里·奥德曼 Gary Oldman 配音)宣战那一段。先是它在屋顶上啰里啰唆地说了一段话,事实上,船上诸人根本听不清楚,那些表情和眼神,让人失笑;接着它瞄准捆绑盖世五侠(悍娇虎 Tigress(安吉丽娜·朱莉 Angelina Jolie 配音)、猴王 Monkey(成龙 Jackie Chan 配音)、快螳螂 Mantis(塞斯·罗根 Seth Rogen 配音)、俏小龙 Viper(刘玉玲 Lucy Liu 配音)、灵鹤 Crane(大卫·克罗斯 David Cross 配音))的铁链,把帽子一丢,想说可以割断那铁链吧,结果因力道不足,帽子鼓溜溜地只是落在屋顶上……这一连串的安排,便可看出,要当喜剧片的编辑实在不容易呵。
自然,作为卡通片,它的故事内容也不免简单通俗,但有了以上的优点,我想已经足够成为一家大小一起观看,然后大笑一场的好电影了。
功夫熊猫2
2011年5月22日星期日
执著的病
在小说、电影里,时常有心理医生这个角色的出现。但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亚洲人,固然还没有咨询心理医生的习惯,甚至心理医生也不多。也许就因这样,我们当律师的,在人们找神父或师父以便告解或倾诉之余,有时还有机会充当一下这个角色。
曾于杂志上读过,美国有一种职业,是当一个“忠实听众”。只要付少许的钱,你可以对着一个人倾诉你的心事,而除非有所要求,否则这位听众不给予劝告或意见,他的职业就是“沉默地聆听”。这份工作的出现,也许是由于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忽视。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压力的时代,但大家都如此忙碌、焦虑,往往有许多心事,没有地方可以倾诉。
还在读书的时候,并没有深刻的感受。可是自从开始工作以来,我时常会有一些不认识的客户,到办公室来诉说心事。家庭失和、夫妇翻脸、钱财纠葛、子女不孝、婆媳纠纷……,话题包罗万象。有些人甚至边说边哭,比如曾有年过半百的男士,在诉说自己不成才的弟弟为了钱财而引起家庭纠纷的时候,流下了伤心失望的眼泪;也有年过花甲的老妇,来咨询关于遗产处理的时候,谈起她跳楼自杀的孙女和早逝的儿子,而泪流满脸。
刚开始的时候,我手足无措。有时也会尝试给他们一些劝解。其实可笑的是,我的年龄比他们小很多、社会经验也比他们少,我说的哪算是什么劝告呢!后来我才发现,其实他们真正需要的,只是一个地方发泄情绪,有一个人当他们的听众,让他们倾诉而已。
而人们的烦恼,往往就是因为执著。佛教中最简单的根本思想是佛陀说过的:“一切都不要执著”。将佛教中的八万四千法门归结起来,也是这一句。人们会在心理上给自己许多压力,至无法舒解,也只因为过于执著,而导致原有的智慧被蒙蔽,令人心神散乱,甚至目盲耳塞。如何不执著?让我们互相勉励,继续努力,修行的路,坚持走下去。
执著的病
2011年5月14日星期六
减压一朵花
当公司里的事务多起来,不免生意好,老板笑,伙计忙。办公室里人人都感受到很大的工作压力。在律师事务所工作,要配合各单位,包括政府部门、私人机构、银行等等,还要照顾客户的权益,并非如港台电视剧里描述的那样轻松:上法庭时咄咄逼人,打官司不管怎样最后都一定会嬴;在桌面洁净没有文件的办公室里谈八卦、工作之余通宵达旦的在酒吧里消磨时间、要不就是把时间用来轰轰烈烈的谈恋爱……如果这是现实的律师生活,那就好罗!
只可惜现实往往和电视剧描绘的美好距离太远,律师的工作压力着实不小。事实上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有压力。而许多现代人对待压力的方式,都是习惯把压力沉默地吞下,对于习佛的人来说,这绝对不是接受压力的正确方式。过量的心理压力对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害处。佛学教导我们要锻炼自己的自信心、自尊、宽容、松懈心情等等,若能学习这些为人处事的方针,然后应用在工作上,肯定对减压有很大的帮助。
在一篇访问里读到,香港第一位渔民出身、连中学也没有毕业的何显贵律师,是台湾佛光山的第一位香港檀讲师。当年,他为了出人头地,坚持读夜校,最后继续攻读法律。何律师从无到有,人生道路上经历不少挫折和挑战,但极少流泪;唯在佛光山参加了7日的短期出家,接触佛法以后,明白何谓佛学,彻悟人生的目标,才流下感动的泪水。身为学佛之人,他认为佛法道尽人的本性。
不过,工作压力有时和工作性质没有关系,根据何律师说,压力原本不存在,是人的心理作用造成。因此平日若能多接近佛学、了解佛学,学习适时开解自己,对应付失败的能力和减压都有很大的助益。佛学教导我们宽怀才能自在。很多时候,一些小事,若能打开心胸去看待,也是减压的方式。一天早晨,就在工作压力把人逼得快疯的节骨眼儿,同事GC提着两大袋子走入我的办公室:“挑一枝吧!”原来她买了两袋的玫瑰花到公司来送给众位同事。她说:“希望早上的一朵花能温暖你的心。”一个人的体贴通常就在小事中体现。接下来的几天,每个人的桌上皆插着一朵绚美的花,办公室里果然亮丽不少。看来,办公室里每个人枯萎的心田真的让含苞待放的玫瑰花取代了。
减压一朵花
2011年4月25日星期一
第二部分: 与林辉华谈艺术和商业之间的彷徨
艺术和商业,两者的关系很微妙。它们似乎无法挂钩,不过,波普艺术里最耀眼的艺术家,安迪·沃荷(Andy Warhol)却说:“赚钱是艺术,工作也是艺术;商业则是最棒的艺术。”他曾用独特的方式来表达当时受到工业化影响而大量生产的“艺术品”,他的时代,是“复制品也可是艺术品”时代的开始。
艺术品商业化,可说是个全球化的课题。究竟是社会的发展达到对艺术迫切的需求,还是艺术品的发展已大大提高人们的审美眼光和欲望?无论社会有多功利化,艺术在人们心里,毕竟还占有崇高的地位。所以,夹在艺术和商业之间彷徨的,仿佛不止艺术家,投资艺术品的企业家、艺评家、甚至关心艺术的广大群众,都曾在艺术品于天价下售出的情形之下,感到霎那迷茫。
林辉华认为:“把平凡的、已知的事物,加入艺术家的概念,让它成为艺术家的艺术语言,这是创作。”这么说来,创作是无价的,因为那是艺术家独特的思想成品。因此,商业和艺术,看起来根本就是两回事;无法逃避的现实是,它们事实上息息相关——在商业社会,每件东西都有一个价值,艺术创作似乎也无法躲过这种现象。
在马来西亚,也许收藏和投资艺术品还不是我国富豪们的首选;但事实上,在很多国家,超级富豪们早就发现,当今世上,最佳投资项目是艺术品。林辉华解释说,艺术品是种最适合投资的“动产”——无论带到哪个国家,它的价值不会动摇。他们收藏艺术品,一方面当作投资;另一方面,还能增加文化修养,提高身份。大富豪若摇身一变,成为艺术品收藏家,不但自己地位提升,艺术品的价钱也肯定不断提高,这连带地帮了艺术一个大忙。
不过,他继而说道:“这种现象不会影响我的创作。为了好卖,才创作人家喜欢的,那是一种责任的放弃。”林辉华认为,作为艺术家要有艺术自律,也要清楚艺术家的责任和影响力。当然,创作大买家所喜欢的艺术品来迎合市场需求,这种现象会一直存在,因为多数艺术家都会经历这种过程,“艺术家也要吃饭啊。”林辉华说:“做艺术一定要吃苦,这是一种单纯的看法,但那不是一个必然。”艺术家为了生存,不能拒绝商业;但是,生存以外,真正的艺术家还要懂得提高自身的“文化生活”。
至于炒作艺术品价格的现象,林辉华认为,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但不能说市场上所有高价卖出的作品都是靠炒作而来。首先,艺术家的创作并非那么容易,那么机械化。林辉华说:“很多画家都在画,但不是每个画家都卖得好。我们看到的,卖得高价的只是一小部分;还有很多艺术家,仍在苦苦耕耘。所以国际炒作艺术品的课题,只能说是艺术圈的一小部分现象,不能代表全体。”其次,每个国家的人,文化深度不同,看法也不一样,要炒作艺术品,也要有那种文化层次。
商业艺术品,是一种没有思想深度的手工艺品;艺术家苦思经营下的创作却有深度、有艺术责任。林辉华认为,一个艺术家的艺术品是否变得商业化,那要看该艺术家的追寻是什么。我们可以不喜欢这种现象,但却不能阻止它的发生。艺术家和关心艺术的人们所能做的,大概就是在商业和艺术之间,尽量找到一个平衡点吧,虽然这在功利挂帅的社会,显得特别的难,但那也是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寻求突破之际所面对的另外一个挑战。
第二部分: 与林辉华谈艺术和商业之间的彷徨